最近新冠疫情又掀起了一轮新高潮,这是由变异毒株德尔塔掀起的,该毒株最早在印度被发现,目前已传播到个国家和地区。与老毒株相比,德尔塔的病毒载量提高了倍,传染性提高了1倍多,R0值从2~3提高5~8,潜伏期由5-6天缩短为4天左右,传代间隔明显缩短,10天可传5~6代,且转阴时间变长,可能致病的严重程度增加。在德尔塔肆掠全球的当口,另一种可能比德尔塔传染性更高,耐药性更强的变异毒株拉姆达正在南美快速传播,已扩散到30多个国家,有可能取代德尔塔成为下一阶段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
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和大规模传播令专家们担忧其引发ADE效应的可能性。ADE效应即抗体依赖增强症(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意味着一个人接种疫苗后面对变异病毒可能比没有抗体的人有更高的感染率和更严重的症状。历史上登革热的ADE效应让0.1%的致死率上升到最高30%。德尔塔的传染性已接近天花,如果引发了ADE效应,后果会很严重。此轮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中,许多感染者是接种了新冠疫苗的,ADE效应的阴影不能排除。
在阴影中也传来了好消息,据媒体报道,在此轮德尔塔变异株的新冠疫情中,有四川绵阳的中医以清暑化湿、宣肺解毒、化痰止咳的思路治之,患者服药一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明显改善。服药第三天已无不适症状,各项炎性指标无明显异常。这说明德尔塔病毒并不可怕,完全在人体免疫力的控制范围内。
与现代医学的抗病毒需要精准打击不同,中医的抗病毒完全是傻瓜式操作,不必区分病毒的种类和结构,不必区分症状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甚至不必区分是病毒还是细菌,只要恢复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气机的正常运行,让新鲜气血抵达病位,就能达到神奇的治愈效果,而且不用担心复阳和症状加重的可能性,也不用担心引发ADE效应的可能性。无论十八年前的SARS疫情,还是这两年的新冠疫情,中医的傻瓜式抗病毒都展示出了卓越的疗效。只是医学界不理解其机理,时至今日似乎仍抱有很大的怀疑。
为了讲清楚中医抗病毒的机理,前面数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肝胆系统的作用,后续将继续深入地阐述中医的抗病毒原理。
有人或许注意到,传统中医特别强调脾的作用,认为脾功能强大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而现代医学认为肝功能强大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有诸如“肝好人不老”、“养好肝年轻20岁”的说法。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医的脾虚症状和现代医学的肝病症状颇有相似之处。当一个人的皮肤除了问题时,传统中医责之于脾和肺,而现代医学通常责之于肝。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本文将对此进行解析,揭示肝脾之间的关联以及脾系统中一个肉眼看不见而重要性不亚于肝脏的“实体器官”,后续将进一步揭示该“器官”在人体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脾失健运与肝脏疾病的症状高度重叠
中医的脾虚症状与现代医学的肝病症状有很高的重叠度,如脾虚的症状有:
1)少气懒言、疲乏无力、食后困倦2)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腹痞胀3)面色萎黄4)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5)肝脾肿大、胸闷太息、精神抑郁6)舌淡苔白、脉细弦、皮肤容易干燥瘙痒、嘴唇干燥、容易虚胖等而肝病的常见症状有:1)倦怠乏力2)食欲不振、厌恶油腻食物、恶心、腹部胀满3)面色发黄,甚至眼睛发黄4)大便溏泻,食油腻后加重5)胁肋胀痛、肝脾肿大、郁闷叹息6)睡眠不佳、口苦、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瘙痒、眼睛干涩、指甲干脆易断、容易发怒、容易发胖等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脾虚与肝病的症状很大部分是重叠的,比如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肝脾肿大、大便溏泻、精神抑郁、面色发黄、皮肤瘙痒等。这说明脾虚与肝病或有密切的关联。
●中医的健脾药物多有修复肝功能作用
中医谓“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实脾以治肝是治疗肝病的大法。而中医的健脾中药,也多有修复肝功能的作用。
例如大枣:
大枣是中医最常用的健脾中药,《黄帝内经》谓大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我们知道各种果实晒干后都很少津液,唯有大枣放置数月甚至数年都柔软不枯,质润而不硬,说明其擅长滋补。中医认为大枣性温、味甘微辛,其津液浓厚能补脾阴,能滋养血脉、润泽肌肉、强健脾胃,还能调和百药、缓解猛药峻烈之性,使药物不伤脾胃。百病虚损到最后没有不殃及脾胃的,脾胃强大亦能补全身虚损,故大枣常作为扶正药用于各种治疗,包括放疗、化疗之后的善后治疗,
大枣对肝功能的修复作用显著,可以帮助治疗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贫血和过敏性紫癜,还能解酒毒。例如有人喝酒大醉,醒后头脑昏沉,视物不清,耳朵也听不清声音,用十几个大枣熬烂煮汤喝,很快就能解酒。
现代研究表明大枣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这与其富含维生素C或有很大关系。维生素C是与肝功能修复密切相关的维生素,大枣被称为天然的维生素C丸,有专家指出其维生素C含量居百果之冠,比苹果、桃高80~90倍,比梨高倍(,P24)。大枣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还含有大量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这些对肝功能的恢复也是有帮助的。
例如麦芽糖:
中医有个著名的方剂叫小建中汤,其以饴糖为君药,是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健脾补虚的常用方。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小建中汤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痛经、慢性腹膜炎等(,P23)。
小建中汤的方子是:饴糖30克、桂枝9克、甘草6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12枚,大体相当于饴糖+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饴糖即麦芽糖,是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得,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传统的中华美食,也是常用的健脾中药。
麦芽糖对肝功能的修复也有显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麦芽糖在缺少胰岛素的情况下也可被肝脏吸收且不引起血糖升高,说明其对肝脏有特殊的作用。资料显示麦芽糖能保护肝脏,防治体内毒素堆积引起的雀斑、老年斑、青春痘等。
例如苍术:
苍术被称为中医的治脾圣药。所谓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补脾且运脾则相兼而用。在燥湿方面苍术优于白术,苍术能够令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苍术是治疗湿温病的特效药,夏暑之季湿温最多,病人多身上发低热,舌红少苔,没胃口,经常口干又不太想饮水,大便难排。此时如用沙参麦冬汤、增液汤之类治之,舌头可能更加干燥,须用苍术治之。
已故中医刘德三治温热病必用苍术三钱(9克),见舌紫光亮或干燥者亦投苍术三钱,一般一剂津回,三剂获效。刘德三有个治疗湿温病的验方,方子是:苍术6克,当归尾6克,红花6克,赤芍9克,牡丹皮12克,竹叶9克,桃仁6克,通草3克。实践证明,该方去苍术则无效。
中医认为,苍术强胃健脾,能够运化精微,布散营养,其消食纳谷功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口渴不欲饮者,是湿阻气机、湿困脾阳,会使人晕晕沉沉,头重如裹,神疲乏力,倦怠懒言。此时用苍术燥湿,令脾气散精往身体上部和四肢输布,就能缓解口渴和倦怠乏力的状况。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口渴而不欲饮,与肝脏合成蛋白质不足有很大关系。例如肝脏合成的白蛋白,是许多营养物质的运载工具,同时也是组织修复和控制水肿的工具,白蛋白合成不足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腹水和双下肢水肿等。肝脏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从肝脏向外转运甘油三酯的工具,如果LDL合成不足,会使甘油三酯不能正常转运而堆积在肝内引发脂肪肝。其他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也都需要肝脏合成的蛋白质作为包装运输的工具。如果肝脏合成的蛋白不足,就会使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地输运到身体各组织器官,从而出现中医所谓湿气重、湿热重的情况。
故而苍术的“燥湿”、“令脾气散精”功能,实际上是修复肝功能,使肝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得以恢复的结果。典型的证据是一味苍术可治脂肪肝: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患有脂肪肝的胖子,脖子短,双下巴,头皮流油,头顶脱发,体重严重超标,经常头晕,大便不成形,双腿感觉沉重抬不起来。这类脂肪肝服用保肝护肝之品通常不能把血脂降不下,而用一味苍术泡水服用,并少吃鱼肉肥腻之品,往往半个月后症状会有明显改进,比如头不晕了,大便也成形了。
除了单味健脾药物多有修复肝脏功能的作用外,中医在健脾的方剂设计上也往往有修复肝功能的考虑。例如,中医美容的主要思路是健脾,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中医美容方三白汤,方子是: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三白汤的第一味白芍就是补肝阴的。
●肝的部分功能被划入了脾系统的范畴
中医将人体的运行划分为五大系统,即心、肝、脾、肺、肾,这五大系统都是功能系统而不是实体器官的概念。比如,肝系统与实体肝的功能是有区别的,脾系统与实体脾脏也不是一个概念。
现代医学认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由白髓和红髓两部分组成,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是T细胞的主要分布区,具有免疫作用;红髓由脾窦和脾索组成,有大量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有血液过滤和清除异物的功能,并能清除老化的血细胞。当人体受到病毒、细菌等侵害时,脾脏可以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摘除脾脏会增加感染的概率甚至可能导致爆发性感染。脾脏还是早期的造血器官和后期的血细胞储存库,并存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身体严重缺血或处于某些疾病状态时,脾脏可以产生红细胞、血小板等并将释放到循环血液中。尽管有这些重要功能,但当车祸、撞击等造成脾脏破裂出血或疾病导致脾脏功能异常时,医院通常会做全脾切除手术,患者康复后仍能继续存活。
而中医的脾系统是人体五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将人体器官统称为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脏与腑存在着阴阳的对应关系,其中小肠为心之腑,大肠为肺之腑,胃为脾之腑,胆为肝之腑,膀胱为肾之腑。那么,五脏六腑中的脾包括哪些实体器官?该问题在中医著作中找不到确切说法,但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藏象理论找到答案。
在中医的藏象理论中,肝对应自然界的树木,脾对应自然界的土。中医认为,脾为太阴燥土,对应陆地上的土壤。而陆地土壤承担着自然界的消化功能,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土壤微生物菌群。人体的肠道菌群相当于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菌群在跨物种的营养转换和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土壤积累有机物和矿物质营养的关键角色,是土壤消化功能的核心。中医的脾系统是以消化功能为核心的系统,肠道微生物菌群是脾系统中肉眼看不见的“实体器官”。
在按功能划分系统的中医理论中,实体肝脏的消化功能自然被划入了脾系统的范畴。可以看出中医是以地面为界对实体肝(木)的功能作了分割,树木在地面下的功能被归入了脾系统范畴,包括消化功能、养血功能、免疫功能等;而在地面上的功能被归入肝系统的范畴,包括肝气的升发、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等。如此就容易理解为何脾虚与肝病的症状有许多重叠相似之处,也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医的健脾药物多有修复肝功能的作用。
关于部分肝脏功能划入脾系统,从中医对脾系统的功能描述也能找到证据。首先,中医谓脾主运化,“化”是指消化功能,即把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的过程,我们知道消化过程是有肝胆参与的,包括分泌胆汁和各种消化酶助消化等;“运”是指把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的过程,这明显也是肝的功能,与肝合成各种运载蛋白密切相关。其次,中医谓脾主升清、脾主统血,从微观角度看这两个功能都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升清是指把精微营养物质往身体上部输送,这与肝气升发及肝合成运载蛋白质的功能有关;统血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有关,当肝功能下降导致凝血因子产生不足时,就容易发生出血现象。
肝脏功能的切分边界是很科学的,未划入脾系统的肝气生发、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都与血液的调度有关;而划入了脾系统的消化功能、养血功能、免疫功能都与血液的处理有关,包括对营养物质的包装处理、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毒素、激素和微生病原体等,这些功能划入了脾系统后,脾系统的功能就显得非常强大。中医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这种强大的抗病能力,很大程度是源于实体肝的。
由于肝的重要性,哺乳动物的肝有特殊的能力加持,是众多器官中唯一具有再生能力的器官,正常人的肝脏被切除30%~40%后,可以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小鼠实验表明,肝组织被手术切除70%后,仅过2-3天肝组织就可恢复到原重量的70.6%,1-2周后恢复到93%。狗的肝脏被切除3/4后,6-8周即可复原。
有人或许会问,脾的升清与肝气升发难道不是一回事吗?两者的确关系紧密,都与肝合成运载蛋白运输精微物质有关,但区别是有的。脾的升清是一种被动的操作,运载的精微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葡萄糖、甘油三酯、维生素、矿物质等;而肝气升发所运载的主要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不是来多少运多少,而是有个储存、调度的主动管理过程。打个比方,脾的升清像是运货,肝气升发像是运钞,两者都与运输相关,但是运输的内容和管理流程是有差别的。
中医对实体肝功能的分割,给现代医学人士理解中医理论带来了一定困扰。那么,为什么是将实体肝的消化功能划入脾系统,而不是将实体脾脏的功能划入肝系统呢?这是因为肠道菌群也承担着重要的消化功能,如此划分才能确保消化功能的统一。在没有显微镜的古代,肠道微生物菌群是看不见的,而其所承担的消化功能丝毫不亚于肝脏的消化功能。肠道菌群承担的是大消化功能,为所有的物种服务;而肝脏承担的是小消化功能,为具体的生物个体服务。大消化功能是小消化功能运转的基础,肠道菌群就像承载万物的土壤一样,是万物生长的母亲。若肠道菌群出了问题,整体的消化功能就会下降,肝的负荷也会加重。
●微生物菌群是土壤消化功能的核心
土壤主要由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三部分组成。任何地区的土壤形成都离不开生物的参与,微生物菌群更是土壤形成的关键。土壤微生物能分泌各种酸类破坏岩石释放出矿物质养分,还能分解动植物尸体释放出有机质,为形成土壤、改善土壤肥力发挥积极作用。绿色植物通过根系选择性吸收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和有机质,利用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质。植物体死亡后,机体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分解,释放出可溶性的养料元素,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和利用。绿色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的共同作用,是土壤肥力得以积累的关键,绿色植物是肥力的生产者,利用太阳能把分散的、易于淋失的营养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生产出更多有机物质;微生物菌群是肥力循环积累的推动者,通过消化作用使每一代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及含于其中的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随着植物的生长与死亡,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会不断增多,土壤肥力不断提升。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含碳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90%以上,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一部分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体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也是土壤有机质中最难降解的组分,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另一部分是经微生物代谢后改变的植物有机化合物,以及微生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包括糖、醛和酸)占土壤有机质的5%~25%,平均为10%,此外还包括氨基糖、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木质素、树脂、核酸和有机酸等(,P38-39)。
由此可见,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菌群,其实是大自然的消化系统,在营养的积累和传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微生物菌群,不同植物体之间,新生植物体和死亡植物体之间就无法进行有机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传递,土壤不会变得越来越肥沃,而会变得越来越贫瘠。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微生物菌群和动物的肠道菌群是有关联的,动物的肠道菌群来源于自然界的微生物菌群。证据就是人和动物的胎儿在分娩前是无菌的,胎儿分娩时接触产道和外部环境后数小时新生儿体表和肠道才开始有细菌出现。最先出现的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需氧菌,后续才出现双歧杆菌、酪酸杆菌等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并逐渐形成肠道微生态系统(,P3)。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完全来源于自然界的微生物菌群,构成人体“土壤”和自然界土壤的核心——微生物菌群是同源的。
在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微生物进群占了很大的比例。有研究显示一个人每天大便排出量的1/3是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群。如此看来,动物的肠道就像移动的微生物菌群库,可以将一个地域的微生物菌群播撒到另一个地域,以促进微生物菌群的交流,推动土壤生态和肥力的改善。中国采用传统农业手段耕作数千年而地力不衰的奥秘,很大程度应该在于粪肥的使用。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性超乎想象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性,等同于土壤的重要性。正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一样,动物和人类的生长也需要土壤,这个土壤就是肠道菌群。
一个健康人体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可达万亿之多,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总重量达1.0~1.5kg,总体积相当于人体肝脏那么大,绝大部分微生物菌群位于人体的肠道,对人体的消化、免疫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微生物群的基因总数目是人体自身基因总数目的~倍(,P21)、(,P2)。
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和种类是如此之多,每个人出生后接触菌群的机会、途径和环境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此就会造成每个人肠道中定值的菌群种类、数量和结构都会有差异,使得每个人赖以生长的“土壤”都是不同的,故而即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会因为生长“土壤”的不同而有个体差异。
肠道微生物菌群对人体的作用或许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需要强调的是其与人体之间不是寄生的关系,而是共生关系。可以说人体是由正常微生物菌群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的超级生物体,肠道菌群相当于人体的一个器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包括防御外来感染、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和调节免疫反应、合成营养物质、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参与能量代谢等(,P6)。
肠道菌群承担着重要的消化功能。例如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钙、磷等矿物质的吸收。酵母对微量元素的富集使部分微量元素进入一系列蛋白质中,形成金属硫蛋白、硒胱氨酸、硒蛋氨酸、锌蛋氨酸、锰蛋氨酸等多种金属蛋白质或氨基酸络合物,可显著提高动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可利用本身所持有的一些酶类(如β-半乳糖酶)来补充宿主乳糖消化酶的不足,从而促进乳糖的消化吸收(,P32)。
肠道正常菌群可产生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使其分解为易被机体吸收小分子物质。一是水解酶,如多糖酶、双糖酶、蛋白分解酶、脂肪酶等,水解酶是各种微生物普遍具有的酶,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糖、脂肪等各种有机物的分解,使其成为小分子的易溶物质;二是发酵酶,是将糖类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产生能量的酶;三是呼吸酶,如脱氢酶、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P32)。
肠道微生物还能合成维生素。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大肠埃希菌能合成维生素K,链球菌能合成维生素C。由于肠道菌群可以合成维生素,反刍动物、家兔、豚鼠即使不摄入维生素也不会产生缺乏症。肠道菌群正常的大鼠不摄入维生素B12仍可繁殖六代,而无菌大鼠生殖第1代时就出现死亡(,P31)。
纤维素、抗性淀粉等膳食纤维是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的多糖,却是肠道微生物主要的能量来源,肠道菌群对其代谢后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活性代谢产物,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短链脂肪酸对人体意义重大,其参与上皮细胞的能量代谢和基因表达(如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主要的能量来源),维护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促进黏膜炎症的修复。研究证实短链脂肪酸还能抑制某些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丁酸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P28)、(,P25)、(,P)。
肠道微生物还参与药物的代谢,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肝脏,是人体内除肝脏之外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途径。肠道微生物是天然的酶工厂,不同类型的细菌能够产生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类型的药物反应,如水解、还原、芳香化、杂环裂解、脱羟、脱卤素、脱烷基等,肠道菌群的一些代谢反应是一般组织所没有的。化合物经肠道微生物代谢后极性降低,其脂溶性、通透性增强,且部分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药理活性增强、毒性也可降低。药物中的诸多天然成分已被发现经肠道微生物代谢之后,结构被修饰,从而转化为具有较强药理活性或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P27)。
除了在消化吸收和合成营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外,后面会说到肠道菌群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击感染和各种退行性疾病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微生态学现代理论与应用:康白教授的微生态观》,康白、李华军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年按需印刷;
《实用儿童微生态学》,黄志华、郑跃杰、武庆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9月第1版,年3月第2次印刷;
《医学微生态学》,李兰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7月第1版,年11月第4次印刷;
《免疫微生态学》,李小峰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环境土壤学》,陈怀满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年8月第3版,年7月第3次印刷;
《土壤学与农作学》,龚振平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年4月第1版,年5月第5次印刷。
《洪昭光健康经》,洪昭光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1月第1版,年12月第2次印刷。
《经方首》,黄煌、杨大华编著,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年2月第2版第1次印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