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女同胞都喜欢佩戴栀子花,芳香素雅,泻火除烦。因而,江南地区又多了一个行业——卖栀子花。这个行当不同于沿街卖鲜花,它的销售道具也是极简单的,一般只要挎个篮子,铺上一层布,里面的栀子花并排放着,坐在街边,尤其是行人流量较为密集的街市出售,业者一般为上了年纪的老妪,当然也有女孩子从事这个行业的。在我想来,这个营生小本经营,也是非常艰辛的。年上海衡山路上街沿卖栀子花的小贩,照片为美国《生活》记者所摄
上海国际饭店边上卖栀子花的老太太
编成不同样式的栀子花
为什么到夏天,女子喜欢随身佩戴一朵栀子花或者白兰花?对此我没有研究,恐怕要请教植物学家。翻了有关花卉的书,才知道栀子花不是草本,为龙胆目、茜草科、栀子属的常绿灌木,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会绽放,含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栀子树的叶,也是经年在风霜雪雨中翠绿不凋。花语为:永恒的爱与约定。
呵呵,这大千世界哪有什么“永恒”,要说有永恒,那就是永恒地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栀子花往往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栀子多在夜里盛开,沾了月的灵气,所以栀子花给人冰清玉洁的感觉,虽然没有牡丹的娇艳,却不失荷花的妩媚,宛如小家碧玉般清秀隽永。
有关栀子花还有这样的传说——
栀子花是天上七仙女之一,她憧憬人间的美丽,就下凡变为一棵花树。一位年轻的农民,孑身一人,生活清贫,在田埂边看到了这棵小树,就移回家,对她百般呵护。于是小树生机盎然,开了许多洁白花朵。为了报答主人的恩情,她白天为主人洗衣做饭,晚间香飘院外。老百姓知道了,从此就家家户户都养起了栀子花。
栀子花原产中国,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集中在华东和西南、中南多数地区,湖南省岳阳市的市花即为栀子花。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万千鲜妍中寻到栀子,诗人为栀子的姝艳而感怀,留下了不朽的诗句:“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看得出,杜工部对栀子也是情有独钟的。
大文豪韩愈有“雨中芭蕉栀子肥”的名句,栀子花也是常出现于雨后诗人闲闲的笔调中,最入心的莫过于“闲看中庭栀子花”。饱蘸雨露的洁白花瓣,散发的清香自然也是带着雨后的清气。一家两家的鸡鸣声拉深了山村的寂静,相唤着去浴蚕的村姑们,给这样的场景注入了生气,一切感觉是那么长长久久的存在。默默落在庭中的栀子花等待的正是这一切所映衬出来的闲闲慢慢。栀子花与文人的书卷气竟然有不谋而合的关联,难怪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咏“栀子花”的诗文连篇累牍。
手边也藏了几幅坊间“卖栀子花”的老照片,直叫人感叹人生谋生之不易,总恨人间路不平,无论男女。在这个高温季节拿出来与诸位师友分享其中的清凉。
“栀子花、玉兰花”——卖栀子花的小姑娘
栀子花开苏州山塘街卖栀子花的老妈妈
夏天,妈妈总会给我别一朵白兰花,那雪白芬香的花朵往往寿命只有一天,但短暂美好的香气却总能萦绕良久
年代苏州平江路上卖栀子花的阿婆
年上海梅雨季节卖栀子花、白兰花的小摊
上海街头卖栀子花的女子正与老外交谈
题图:栀子花
年7月29日于沪上五角场
按语:古人说学贵有恒、积学聚宝。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yc/10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