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牡丹皮 > 牡丹皮药用 > 正文 > 正文

从中医看IBD上溃疡性结肠炎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24 16:56:34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首次发作。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临床最常见。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目前中医理论当中缺乏该病的相关论述,祖国医学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仍能从进行分析和辨证论治。

01病名

根据UC黏液脓血便的临床表现及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病情特点,属于中医“久痢”范畴。

UC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本病患者因其所处缓解期或发作期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且本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因此“久痢”更能准确的描述本病。

02病因病机

素体脾气虚弱是发病基础,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失调等是主要的发病诱因。

病位在大肠,与脾、肝、肾、肺诸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有:①湿邪(热);②瘀热;③热毒;④痰浊;⑤气滞;⑥血瘀等。

病理特征表现:活动期多属实证,主要病机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而重度以热毒、瘀热为主,反复难愈者应考虑痰浊血瘀的因素。缓解期多属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脾虚湿恋,运化失健。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郁、肾虚、肺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临床证候特征。

随着病情演变,可出现虚实、寒热、气血的病机转化。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易为饮食所伤,酿生湿热之邪,由虚转实;而湿邪内蕴,情志不畅,或过用攻伐之品,损伤脾胃,常由实转虚,虚中夹实。素体脾胃虚弱,湿盛阳微,或过用苦寒之品,日久伤阳,可致病情由热转寒;脾虚生湿,久蕴化热,或过用温燥之品,可由寒转热,或寒热错杂。大便白多赤少,病在气分;大便赤多白少,病在血分,在病程中可出现气血转化和气血同病。

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由外邪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所致。近年来,中医疗法在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临床上中医的辩证分型可大致分为七种,分别是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在临床上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病机特点,根据不同证型可选取不同治疗方案。

01大肠湿热证

临床常表现为主症: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或伴有肛门灼热;腹胀;小便短赤;口干;口苦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以清热化湿,调气和血,可选用芍药汤。

药物:白芍、黄连、黄芩、木香、炒当归、肉桂、槟榔、生甘草、大黄。

加减:脓血便明显,加白头翁、地锦草、马齿苋等;血便明显,加地榆、槐花、茜草等。

02热毒炽盛证

临床常表现为便下脓血或血便,量多次频;腹痛明显;发热。或伴有里急后重;腹胀;口渴;烦躁不安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以清热祛湿,凉血解毒,可选用白头翁汤。

药物: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加减:血便频多,加仙鹤草、紫草、槐花、地榆、牡丹皮等;腹痛较甚,加徐长卿、白芍、甘草等;发热者,加金银花、葛根等。

03脾虚湿蕴证

临床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腹泻便溏,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或伴有腹部隐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差;神疲懒言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和中,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肉、白扁豆、砂仁、山药、薏苡仁、陈皮。

加减: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白芷、仙鹤草等;久泻气陷者,加黄芪、炙升麻、炒柴胡等。

04寒热错杂证

临床常表现为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肛门灼热;腹痛绵绵。或伴有畏寒怕冷;口渴不欲饮;饥不欲食等。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治以温中补虚,清热化湿,可选用乌梅丸。

药物:乌梅、黄连、黄柏、桂枝、干姜、党参、炒当归、制附子等。

加减:大便稀溏,加山药、炒白术等;久泻不止者,加石榴皮、诃子等。

05肝郁脾虚证

临床常表现为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伴有排便不爽;饮食减少;腹胀;肠鸣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可选用痛泻要方。

药物: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炒柴胡、炒枳实、炙甘草。

加减:腹痛、肠鸣者,加木香、木瓜、乌梅等;腹泻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山药、芡实等。

06脾肾阳虚证

临床常表现为久泻不止,大便稀薄;夹有白冻,或伴有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伴有腹胀;食少纳差;形寒肢冷;腰酸膝软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以健脾补肾,温阳化湿,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药物:制附子、党参、干姜、炒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加减:腰酸膝软,加菟丝子、益智仁等;畏寒怕冷,加肉桂等;大便滑脱不禁,加赤石脂、禹余粮等。

07阴血亏虚证

临床常表现为便下脓血,反复发作;大便干结,夹有黏液便血,排便不畅;腹中隐隐灼痛。或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虚烦失眠;五心烦热等。舌红少津或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治以滋阴清肠,益气养血,可选用驻车丸合四物汤。

药物:黄连、阿胶、干姜、当归、地黄、白芍、川芎。

加减:大便干结,加麦冬、玄参、火麻仁等;面色少华,加黄芪、党参等。

其他治疗方式

除了通过服用中药汤剂形式来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很多别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01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有助于较快缓解症状,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常用药物有:

①清热化湿类:黄柏、黄连、苦参、白头翁、马齿苋、秦皮等;

②收敛护膜类:诃子、赤石脂、石榴皮、五倍子、乌梅、枯矾等;

③生肌敛疡类:白及、三七、血竭、青黛、儿茶、生黄芪、炉甘石等;

④宁络止血类:地榆、槐花、紫草、紫珠叶、蒲黄、大黄炭、仙鹤草等;

⑤清热解毒类: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

临床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4-8味中药组成灌肠处方。灌肠液以-mL,温度39℃,睡前排便后灌肠为宜,可取左侧卧位30min,平卧位30min,右侧卧位30min,后取舒适体位。灌肠结束后,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

02针灸

针灸是UC的可选择治法。穴位多取中脘、气海、神阙等任脉穴位,脾俞、胃俞、大肠俞等背俞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足阳明胃经穴位,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等足三阴经穴位。治疗方法多用针刺、灸法或针灸药结合。

03中成药

临床上合理选用中成药也能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中成药。

①虎地肠溶胶囊:清热、利湿、凉血。用于UC湿热蕴结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②补脾益肠丸:益气养血,温阳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泄泻,症见腹胀疼痛、肠鸣泄泻、黏液血便;慢性结肠炎、UC见上述证候者。

③固本益肠片: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痠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④肠胃宁片: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泄泻。UC、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⑤固肠止泻丸: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UC见上述症候者。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源:网络

策划:百会

文案:足三里

排版:足三里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李乾构,沈洪,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0(5):-

[2]张声生,沈洪,郑凯,叶柏.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32(08):-.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贺海辉,沈洪,叶柏.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机与治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8(6):-,

[5]贺海辉,沈洪,顾培青.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防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1(2):-

[6]李乾构.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体会.北京中医,,19(1):5-6

[7]王晓梅,吴焕淦,刘慧荣,等.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其针灸治疗取穴特点评述.辽宁中医杂志,,37(7):-

点击以下文章认识我们

我们是谁?

往期精彩

字说健康

快读进展

IBD患者更容易骨折吗?

这些中药趣味别名,你知道几个?

如何预约我们的门诊?

阅读指南并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预约吧!

→门诊预约指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yy/917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牡丹皮版权所有



2025-07-11 星期五 18: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