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发布单位:
荣程新智研究院民族民俗研究中心
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
时代记忆(天津)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养蚕、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最早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深植于远古历史和农耕文化的织绣技艺延绵几千年,是文明进步、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之一。织锦、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经线、纬线的交织,以针代笔的绣画,绘就了锦绣中华丝绸文化的瑰丽神奇。
刺
绣
据《尚书》记载,早在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中国刺绣种类繁多,技法变化丰富,有传统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也有极具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刺绣。
土族刺绣
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所以,土族姑娘从8、9岁就开始习练刺绣技艺,直到出嫁年龄乃至终生以刺绣为荣。土族刺绣的内容非常丰富,胸襟上绣有“转魁子”、“五瓣梅”、“太极图”等具有宗教色彩;饶有民间情趣的花围肚上绣有“孔雀戏牡丹”、“石榴花”、“寒雀探梅”、“狮子滚绣球”等传统文化;五颜六色的绣片、针扎、香包上,绣有仙桃、牡丹、佛手等吉祥、祝福图案。
土绣常用的针法有三种:平针、掺针、插针。平针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整体均匀、平稳;掺针以“晕染式”将画面颜色深浅过度自然,有光泽,质感强;插针以“点缀式”使画面局部华丽、活跃。不同针法又延伸出不同得各具特色的绣品,多以八宝图案、吉祥如意为主要题材,也有花卉和动物图纹,彩线的使用和搭配都充满鲜明的民族特色,多以盘线绣、拉线绣、堆绣见长,图案紧凑大方,形象朴实生动,绣面平整利落,色泽鲜明。其中盘绣是将数根丝线搓成细绳,用绳线盘绣出图案,有立体感,多用于大腰带、钱搭;拉绣是将丝线绣出编织效果,一般用于彩带、花鞋、烟袋等;挂绣是用色线绣成彩条,装饰吊带之用;堆绣是将棉絮充入主体图案布里层,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
非遗传承人及作品
李发秀
女,土族,年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发秀年11月出生,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松德村人。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七、八岁时开始学习土族盘绣针法,14岁即学会土族刺绣的多种针法及基本构图,十七八岁便亲手绣制完成了自己的嫁妆,从艺三十余年。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等大型活动中展示技艺。年,她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年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多年来,李发秀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刺绣爱好者传授盘绣技艺,并且自年至年多次在县里少数民族乡镇土族刺绣培训班授课,现已培养八百多名盘绣人。
李发秀刺绣作品
麻宝琴
年生,土族自治县。她7岁开始学习盘绣,技艺精湛,绣品色彩丰富、图案美观大方。年,李发秀参加“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其作品被一位加拿大女士所喜爱并得以宣传,这次经历也改变了她之后的创作历年。她开始尝试从多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图案设计上,融入时代元素;在品种拓展上,以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为主,将底料由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其更显美观;在销售方式上,除了顾客上门、电话定制等,她还开设了网店,接受线上订购。在她的努力下,土族盘绣对外知名度很快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土族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李发秀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年,她被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麻宝琴刺绣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
钱小萍
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丝绸专家、第二代人造血管的发明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始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宋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
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成立于年,前身为“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成立于年,在钱小萍的主持带领下,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二十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年,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广新局等五家单位联合授牌“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继续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丝绸文化和技艺——特别是濒临失传的传统宋锦织造技艺。
本所所长钱小萍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成立至今,现已成功复制和创制了“北宋˙灵鹫球路纹锦”、“明·红地卍字牡丹如意宋锦”、“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宋锦唐卡”和宋锦“西方极乐世界”等宋锦作品,分别被日本群马县冈谷市立蚕丝博物馆、中国云锦博物馆、中国丝绸档案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同时多次参加各类非遗展,获得了好评。尤其历时六年心血研织成功的“西方极乐世界”宋锦,更是宋锦织造技艺的巅峰之作。
时代·乡创周刊
期期期期
期期期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