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亦被称为薏苡、苡米、薏仁米或沟子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宝贵种仁。在秋季果实成熟之际,人们会割取整株植物,晒干后打下果实,再仔细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最后收集纯净的种仁并晒干,以便药用。
薏苡仁来源于一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须根粗壮,直径最大可达3毫米。秆子笔直挺立,高度介于至.5米之间,大约有0个节段。叶片呈现线状披针形,长度可达30厘米,宽度在.5至3厘米范围内,边缘部分略显粗糙,而中脉则粗厚且在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且上部长度短于节间,叶舌质地坚硬,长度约为毫米。总状花序呈腋生束状分布。雌小穗坐落于花序的下部,其外层被一层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所包裹,总苞的长度与小穗相当。在能育的小穗中,第一颖的下部为膜质,上部则厚达纸质,其顶端呈现钝形。而第二颖则呈现出舟形,它被包裹在第一颖之内,其顶端同样为厚纸质,并逐渐尖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外稃的长度短于第一外稃。内稃的形态与外稃相似,但尺寸略小。此外,该植物还拥有3个退化的雄蕊,以及一根带有长花柱的雌蕊。对于不育的小穗,它们则退化成长圆筒状的颖。雄小穗通常以2至3枚为一节生长,其中无柄的雄小穗,其第一颖的特征在于其扁平的形态,两侧内折成脊并带有不等宽的翼,顶端呈钝形,并拥有多数脉纹。而第二颖则呈现出舟形,同样具有多脉纹。值得注意的是,外稃与内稃均由薄膜质构成。此外,每个雄小穗都拥有3根雄蕊。有柄的雄小穗与无柄的相似,但尺寸可能稍小或更退化。当颖果成熟后,会被坚硬的总苞所包裹,其形态为卵形或卵状球形。该植物的花期跨越7月至9月,而果期则从9月持续至0月。值得一提的是,该植物的根和叶均可供药用,详情请参见相关专条。
这种植物通常生长在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的山谷中。其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并且多为人工栽培。其中,福建、河北和辽宁是这种植物的主要产地。
这种植物的干燥种仁,呈现出圆球形或椭圆球形的形态,其基部较宽且略显平坦,而顶端则呈现钝圆之状。这些种仁的长度约为5至7毫米,宽度约为3至5毫米,外表颜色为白色或黄白色,且光滑的表面可能伴有不明显的纵纹。有时,种仁上还会残留黄褐色的外皮。在种仁的侧面,有一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底呈现出粗糙的褐色,且基部略微凹入,其中还藏有一棕色小点。种仁的质地坚硬,一旦破开,其内部便呈现出洁白且具有粉性的状态。嗅之,气味微弱;尝之,味道甘淡。品质上乘的种仁,通常是粒大、饱满、色泽洁白且形状完整的。
为了炒制蔗苡仁,首先需要挑选干净的薏苡仁,然后置于锅中用小火慢慢炒至其颜色微黄。炒好后,取出并放凉即可。另外,也可以选择与麸皮一同炒制,这样不仅能使薏苡仁更香,还能增加其药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炒制过程中要控制好火候,避免过度炒制导致药材变质。
此外,《雷公炮炙论》中还提到了另一种炮制方法:将薏苡仁与糯米一同熬煮,直至糯米熟透,然后去除糯米,仅取薏苡仁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薏苡仁的药效。另外,如果用盐汤煮过薏苡仁,会得到另一种独特的炮制品,同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本经》记载,蔗苡仁味甘,带有微寒之性。《别录》中则指出,蔗苡仁无毒,安全性较高。《食疗本草》则认为其性平,即性质平和,无偏温或偏凉之性。《本草正》进一步描述,蔗苡仁的味道是甘淡的,同时带有微凉之气。蔗苡仁主要入脾、肺、肾经,这一点在《纲目》中得到了明确记载。《雷公炮制药性解》则进一步指出,它还能入肝、胃、大肠经,药效广泛。而《本草新编》则特别强调,蔗苡仁主要作用于脾、肾二经,针对性较强。蔗苡仁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包括健脾、补肺、清热和利湿等功效。它能够治疗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以及白带等病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如《本经》和《别录》,都有关于蔗苡仁治疗这些病症的明确记载。③《药性论》中记载,蔗苡仁能有效治疗肺痿、肺气不足,以及由之引发的吐脓血、咳嗽、鼻涕和痰多等症状。煎煮后服用,还能消解五溪地区的毒肿。④《食疗本草》指出,蔗苡仁有助于治疗干湿脚气。⑤《本草拾遗》中提到,蔗苡仁能够驱散温气,主治消渴症,并具有杀灭蛔虫的作用。⑥《医学入门》记载,蔗苡仁对于治疗上气、心胸甲错等症状也有显著效果。⑦《纲目》中记载,蔗苡仁能够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同时还能去风胜湿。无论是用来炊饭还是煎饮,都有其独特的疗效。炊饭食用可治疗冷气,而煎饮则有利于小便热淋的排出。
⑧《国药的药理学》进一步指出,蔗苡仁可以治疗胃中积水,显示出其显著的利水作用。
⑨《中国药植图鉴》则详细列举了蔗苡仁在治疗肺水肿、湿性肋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以及慢性溃疡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蔗苡仁内服时,常采用煎汤的方式,用量为0.3至两,或入散剂服用。
脾约便难及孕妇需谨慎服用。在《本草经疏》中提到,若大便燥结、小便短少、因寒转筋或脾虚无湿者,应避免使用。同时,妊娠期间应禁用。此外,《本草通玄》也指出,下利虚而下陷者,不宜使用蔗苡仁。
①针对风湿病,其症状包括一身尽疼、发热,尤其在日晡时分症状加剧。该病通常由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治疗时,可选用麻黄(去节后汤泡)、甘草(炙后)、薏苡仁各半两,以及炒制过的杏仁十个。将药材锉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钱,加入一盏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后温服,服药后微汗出时应避风。此方源自《金匮要略》中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②若患有风湿痹气,导致肢体痿痹和腰脊酸疼,可尝试使用薏苡仁一斤,同时加入真桑寄生、当归身、川续断以及苍水(需用米泔水浸后炒制)各四两。将药材分作十六剂,水煎后服用。(此方来源于《广济方》)③针对久风湿痹,薏苡仁为末,与粳米一同煮粥,每日食用,既可补正气,又利肠胃,还能消水肿,并有助于消除胸中邪气,治疗筋脉拘挛。④若需去风湿、强筋骨并健脾胃,可尝试将薏苡仁粉与曲米酿成酒,或装入袋中煮酒饮用。⑤对于水肿喘急的症状,郁李仁二两研磨后,以水滤汁,用此汁煮薏苡仁饭,每日食用两次,可有所缓解。⑥若患上肺痿并出现唾脓血的症状,可取薏苡仁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至一升,再加入少许酒服用。⑦针对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可用淳苦酒煮薏苡仁至浓稠,微温后一次服用。若肺中有血,应吐出以愈。⑧针对肺痈导致的咯血症状,可以采用薏苡仁进行治疗。具体方法是:将薏苡仁捣烂,加入两大盏水,再加入少许酒,分两次服用。
⑨若患有肠痈,且症状表现为身体甲错、腹皮急绷、按之柔软如肿状,但腹内并无积聚、身无热感、脉象数动,此为肠内有痈脓所致。此时,可尝试服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的混合物。将这三味药杵成末,取适量以水二升煎煮至减半,然后一次服下,不久后小便应能通畅。
⑩对于肠痈的治疗,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尝试使用薏苡仁一升,搭配牡丹皮、桃仁各三两以及瓜瓣二升。将这四味药与水六升同煮,煮至二升后分两次服用。
⑾若患有消渴饮水,即频繁饮水且口渴难解的症状,可以尝试用薏苡仁煮粥饮用,或者将薏苡仁煮粥后食用,这有助于缓解症状。
⑿针对沙石热淋导致的痛苦难忍症状,可以使用玉秫(包括其子、叶和根)进行治疗。将玉秫煎煮后趁热饮用,或在夏季时冷饮,直至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