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牡丹皮 > 牡丹皮用处 > 正文 > 正文

洛阳美食浆面条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18 11:36:46
洛阳有一道著名小吃,浆面条,脍炙人口,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其制作方法不甚复杂,但有许多技巧。一是浆要好,要绿豆浆、要酸、要鲜;二是面要好,最好是手擀面,宽窄适中、软硬适度;三是煮浆火候要掌握好,温度高要“粉浆”,全功尽弃,温度80~90度为宜,要用油,大油、植物油均可,最好大油来“打浆”,让浆水交融,浑然一体;四是配料要好,绝配是浆面条、大绿豆、辣椒油、韭菜花,最多再放些芹菜段,多了就杂了;五是掌握好稀稠,稀了稀汤寡水,稠了一勺子一碗,都是忌讳,要稀稠适中,酸爽、滑溜、可口。   我们国家吃浆的历史比较悠久,据《周礼》记载已有年历史,为满足皇室和贵族的需要,当时还有专门的“浆人”制浆。洛阳浆面条产生于何时难以考证,有人认为产生于西汉末年,与王莽撵刘秀有关,但它盛行于洛阳及中原广大地区是不争的事实。   “引车卖浆”是清末民初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洛阳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传洛阳较早流行的是杂豆浆,著名的张家杂豆浆在老城龙王庙东侧小巷浆房生产,因食用的人多,生意兴隆,由此形成了洛阳有名的“浆房胡同”这在中国的其它城市是绝无仅有的。民国初年洛阳人董春茂用纯绿豆制浆,所制的绿豆浆味道更鲜、更醇、更厚,更适合做浆面条,故深受当地人欢迎,一直流传至今。   洛阳的浆面条不是啥高档饭,但内里透漏着百姓饮食口味的变化及对新异的追求,它的流行可能源于偶然,但偶然中也包含着必然,否则也没有饮食的创新及发展。实际好多事物都是这样,一种无意,成就了新颖,成就了佳话,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历史。   洛阳浆面条之所以流行,成为洛阳百姓的所爱,必有其原因。原因之一,与洛阳民众的生活习惯有关,长期以来,洛阳民众生活饮食趋向简单,吃饭以饱为度,不过多讲究,基本以面食为主,面食一是馒头(油馍),一是面条,还有就是面汤。一个馒头,一碗面汤或一碗浆面条即可,既顶饥,又舒服,还快当。这种情况下,浆面条应运而生,它比一般的面条有味,做法又简单,可稀可稠,随锅放蔬菜,口味又有变化,因此,浆面条大行其道,老百姓乐此不疲。   洛阳浆面条的流行与洛阳民国以来洛阳经济的发展有关。进入近代,尤其是洛河等内河航运的发达、陇海线的开通,洛阳遂成为豫西的大商埠,成为豫、晋、陕物资的流通中心。随着商业的勃兴,流动人口激增,作为方便食品,洛阳的浆面条和洛阳的牛羊肉汤风靡市面,成为商贾和各色打工者的基本饮食。一种饮食的流行,背后深刻的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洛阳浆面条流行的原因与洛阳人勤俭的习惯有关。洛阳人勤俭节约,绿豆浆最初是做绿豆粉的副产品,后来发展成专以做浆。绿豆粉是高档淀粉,做牡丹燕菜、绿豆凉粉等都离不了,精华提取出来了,或着大都提取出来了,副产品不舍得扔,绿豆渣可做豆渣馍、豆渣饼,豆浆可以当汤喝,即豆浆,放酸了就是酸豆汁,在北京等地比较受欢迎。洛阳的豆浆恰恰走了和面条结合的这条路,浆面条,化辅料为神奇,这就是洛阳洛阳先民的创造,是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洛阳浆面条成为著名地方小吃与洛阳众多家庭主妇的推动有关。洛阳早餐是喝汤为主,中餐以浆面条为主,这应该归功于洛阳老城的家庭主妇,因为好吃,也因为简便易做,做浆面条成了老城大妈的绝活,吃浆面条成了老城人的显著标志。小时候总吃有点烦,但过一段不吃真有点想,老城人的味蕾已习惯于此种味道,成了挥洒不掉的深刻记忆。   过去,在一般的城市有三坊:油坊、纸坊、染坊,百姓生活离不了。在洛阳老城,多了一坊——浆坊。在本人的记忆里,除了前述的张家浆房、董家浆房外,老城顺城西街的王氏浆坊名气也很大,该浆坊是老字号,历时有三四代人,其生产的浆汁稠价廉,酸度适宜,深受老城窠栏人欢迎。知名的还有洛阳东南隅的“浆坊胡同”,在现在的成功街,人们争相去那里打浆,买豆制品。洛阳的浆坊,是洛阳浆面条兴盛的基础,有好浆,有好浆坊,有好制作,才有好浆面条。   洛阳浆面条之所以家喻户晓,人人皆吃,与其选材方便,购买便利有关。想吃浆面条可到浆坊去打浆,也可在家等着送浆上门。老城过去有个行当,卖浆的,走街串巷,架子车拉个木浆桶沿街叫卖,这即是“引车卖浆”,既方便了大家吃浆面条,自己又有了赚钱的营生。印象中过去是论瓢卖的,一毛两瓢,老顾客还会优惠半瓢一瓢的。卖浆的是辛苦活,构建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联系。一声吆喝,“舀浆了!”让人唤起对往事的不尽回忆。   浆面条一般不单吃,要有“配头”,即吃浆面条,要有“伴侣”。浆面条一般吃不饱,一则蛋白酶、乳酸菌多,容易消化,很快就饿了,因此有俗语“浆饭不算饭”;二则浆面条主要是品味,因此,浆面条稍稀一点比较好,但稀了就不顶饥,就要配着东西吃。配什么最好?有讲究,浆面条素,要配荤一点的东西,如炸馍干、油饼、油馍头等,再配上一些小菜,荤素搭配,稀稠搭配,主辅搭配,美味合口,滋滋有味,耐人回味。   洛阳浆面条有一个特点,放凉后重新炒着吃更有味道。民间有“浆饭热三遍,拿肉也不换”、“浆饭热三遍,金子也不换”、“浆饭热三遍,给个县官也不干”的说法。其中原因,浆饭是素食,又是豆制品,经过油炒制以后,一是香;二是鲜;三是焦,在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年代,无疑是美味佳肴,故而大家津津乐道,广为传赞。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浆面条好吃,但有一条要注意,就是绿豆浆是经过发酵的,做成的浆面条是热性的,吃多了容易上火。因此,在浆面条的搭配中一般要加芹菜段和一些蔬菜,一是清香,二是中和一下浆的性质,达到食性平衡。饮食平衡是中国养生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荤素搭配、营养搭配,讲究食物多样性等。膳食中讲求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贵在了解食性,食性和人体机能相结合,就会相得益彰,祛病强体。   新形势下,洛阳浆面条如何发展,是一个不小的课题。现在社会上做的浆面条的良莠不齐,有些胡乱操作,砸了洛阳的牌子,因此一定要研究、要规范,要出台行业标准,申请原产地保护,申请ISO质量认证、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研究开发队伍,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研发新品种,如米气浆面条、杂豆面浆面条、浆面条套餐、酸浆系列早餐等。只有不断地挖掘,不断适应人们的消费心理,洛阳浆面条才能以小做大,愈加璀璨。   洛阳浆面条是洛阳饮食文化、名优特色小吃的很有个性的代表,研究工作要跟上。韩国把酸菜都做成了国际品牌,洛阳浆面条何尝不能?理论上要研究,中国的食浆历史、中国浆饭的范围及特点、洛阳浆面条的产生及滥觞、洛阳浆面条的制作技巧、对外传布等。小小浆面条,实际是大课题,涉及饮食习俗、作物种植、文化交流、历史变化等。应高度重视,发扬光大,在巩固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近闻洛阳浆面条正在逐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是保护传承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办法,老雒阳食府董事长王天喜先生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功不可没。越是民间的、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做好洛阳浆面条“申遗”,是洛阳饮食工作者、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申遗”是为了研究、为了保护、为了传承、为了发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凝含了太多的内容,不能断线,这不光是承继的问题、文脉的问题,更是担子和义务。作者介绍河洛人团队成员董延寿,河南省孟津人。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老庄研究院副院长、洛阳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墨子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咏史怀古史卷》《中原文化景观》《世界近代史》《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洛阳书法新论》《河洛文化源流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是国家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完成人之一。

本文作者:董延寿

编辑:王珂珂

法律顾问:牛牪

编发: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官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yc/1022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牡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