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牡丹皮 > 牡丹皮用处 > 正文 > 正文

邀约春江有个ldquo牡丹花痴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7 10:03:28

导读

  春江街道八一村一位村民在自家门口种了一片牡丹花,正值花开季节,每一朵都有小娃娃的脸那么大。他想请市民来八一村一睹“国色天香”!

  上周,记者在八一村见到了种植这片牡丹花的村民汪小明以及他的牡丹园。虽然,第一批牡丹花期已过,不过还是能看到不少牡丹花“风华正茂”。

  “你这的牡丹,开得可比我们洛阳的还要大呢。”在看了汪小明种的牡丹花后,他洛阳的一位朋友赞叹道。俗话说,橘生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洛阳的牡丹在富阳却依旧能开得如此美丽,这背后包含了种花者的不少心血。

16年前的他

将大捆牡丹花苗从洛阳背回家

  汪小明的牡丹园如今已是远近闻名,花开时节,不少爱花者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牡丹“真国色”。看着这些盛开的牡丹,汪小明依然能够想起16年前,他将大捆的牡丹花苗从洛阳背回家里的情景。

  汪小明在洛阳当兵的第二年,正好赶上年洛阳的第一届牡丹花会。在花会上,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牡丹花。“当时看了非常震惊,印象也非常深刻。”

  正因为这一见倾心,其他的花无论开得多么艳丽,都无法打动汪小明了。16年前的一天,汪小明终于下定决心,他将家中地里种的所有花卉全部挖出,隔壁哪家想要就送给哪家,他自己却在挖完所有花后偷偷跑去了洛阳。“当时不敢和老婆说,去了一个礼拜,她都不知道,还以为我是去出差了。”说起这段回忆,汪小明对妻子还是带着歉意。

  从杭州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赶到洛阳,汪小明在当地的花卉市场买了60多株牡丹花苗,每颗苗有四五个小枝,带着新鲜的泥土,扎起来两大捆,再加上一个行李大包,回家的旅程可谓“惨不忍睹”。“当时从洛阳回来的车在进杭州的高速出口处就把我放下了,离我要去的地方还有好几公里,半夜里也没顺风车,我只能拎一捆走个米,放下,再回头拎第二捆。”汪小明说,就这样,他把这两大捆牡丹花苗像护送宝贝一样一路抱了回来。

八一村里种“牡丹园”

邀请市民来赏花

  因为缺少种植经验,汪小明第一批的牡丹,死了一大半,活下来的,开出的花也不像洛阳牡丹那般大气。经过多年的摸索,汪小明渐渐摸出了门道,种的牡丹越开越大,也越来越美。

  因为汪家牡丹种得好,村里人人喜欢。村里告知汪小明,荒废的公用地也可以用来种牡丹。于是,家门口花坛中几十株牡丹花,一下子扩张到了现在的近株,那块荒地,也多了个美丽的名字“牡丹园”。

  不过,牡丹园让人欢喜的同时,也给汪家带来了不少麻烦事。“我不赞同他种牡丹,那么多牡丹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太高了,我们是普通家庭,根本吃不消。”面对记者,汪小明的妻子吐出了真心话。

  随即,她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洛阳的牡丹一株平均价格要元左右,每年几乎都会买上50株左右,这里就花了元;每年牡丹上肥两次,一次花开前,一次入冬前,每次需要羊粪一车,混合山土、农家肥等等,羊粪一车就要0多元;入夏之后,大片的牡丹怕热,汪小明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家里的皮管为牡丹浇水,每月的水费就得多花元,一个夏天下来少说也得七八百元。

  “一年下来起码经济开支也得一两万元,这还不算我们的人工成本,除草、挖山土这些活每年都必须干好,不然这花开起来就不好看。”汪小明的妻子说道。

  虽然妻子有抱怨,不过汪小明还是一年又一年坚持了下来,牡丹园牡丹花品种从最初的一两个到现在八九个,甚至还引进了日本花苗。他家的牡丹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甚至安徽的一位老人,也托在春江打工的亲戚,回家带上几株汪小明种的牡丹。

  如今,牡丹花期已经进入尾声,不过,现在去八一村,还是能一睹牡丹风采。

见习记者张柳静记者陆登峰

觉得不错,请点大拇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yc/1011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牡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