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气血为病邪所闭而不通,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均称为痹证。关于痹证的病因病机,《内经》早就做了详尽的论证。《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按照发病时间和部位的不同,又把痹证分为五类:“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经络而至脏腑,则能成为五脏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痹证多属风邪,风邪最易化热。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络经,蕴而化热,呈现一系列的热胜症状,此类痹证称为热痹,如《类证治裁·痛风》中讲的:“寒湿风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风、寒、湿、热,经久不愈,邪气壅阻,气血凝塞,血运不畅,脉络不通,出现皮下瘀斑、关节周围结节等症,此为瘀血证,如《丹溪心法·痛风》所说:“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现代临床上,常把痹证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常以祛风通络为主,根据证候的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除湿和清热等法。根据我个人长期临床实践的体会,仅仅采用上述诸法,是远远不能适应痹证病情复杂多变的需要的。例如有一种痹证,既有寒候,又有热象,既不属寒痹,亦不是热痹。所以我认为,治疗痹证,应该重要抓住这样一些要点。疏痼阴破冱寒,乌头麻黄力宏痹证虽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但人体素质不同,感邪亦各有偏胜。如《素问·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治痹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可主次不明。治痹不效之因,大多是用药散而杂,不能切中肯綮。辨证用药要按邪之偏胜,分别主次,突破重点。凡见疼痛较剧,遇寒更甚,局部不温,舌黯不红者,为寒胜。川乌为必用之品,配伍麻黄,其力更宏。处方:川乌5克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白芍6克 酒当归10克 地龙10克 木瓜10克 甘草5克。此方从《金匮要略》的乌头汤化裁而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指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除寒开痹,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冱寒,配伍麻黄宣透皮毛腠理,一表一里,内外搜散,止痛甚捷;桂枝通阳,地龙活络;当归、白芍开血痹以通经脉;木瓜、甘草酸甘缓急。有一郭姓患者,腰骶疼痛如掣,向下肢放射,不能直立步履两个月有余,夜间疼痛尤剧,形寒肢麻,肢端不温,舌黯、苔白,脉沉细。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前医虽投温经散寒之品,疗效不著。原因就在于此乃痼阴沉寒凝于经脉,非川乌、麻黄之属,难以奏功。遂投上方6剂,服后腰痛大减,并能直立,守方加鸡血藤20克,又进6剂,疼痛缓解,能独立行走。清热毒凉营血,水牛角赤芍功著痹之因于寒者固多,因于热者亦复不少。热痹既可由于素体阴虚,内有蕴热,与风湿相搏而成,亦可直接感受风湿热毒所致。本型特点是热毒内壅关节,与寒热错杂之痹证不同。症见关节红肿焮热疼痛,痛不可触,口渴烦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脉。犀角罕贵,我在临证时常用水牛角、赤芍代之。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治热痹颇有功效。处方:水牛角15克 赤芍10克 石膏15克 知母10克 萆薢10克 晚蚕砂10克 忍冬藤10克 牡丹皮10克 苍术10克 汉防己10克 地龙10克。方以水牛角配赤芍、牡丹皮凉血解毒,散瘀通痹;石膏、知母、忍冬藤清热解肌;萆薢、晚蚕砂、苍术、防己宣痹祛风湿;地龙活血通络。如门诊有一周姓患者,左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并有大片紫斑,烦热口渴,溲黄,舌红苔黄,脉细数。血沉正常。血小板/立方毫米,白细胞/立方毫米。上方加生地黄20克、红花10克,6剂后疼痛大减,续进12剂后紫斑明显消散,守方调治两个月,疼痛消失,紫斑全部吸收。散外寒清里热,川乌石膏合用临床上有一类痹证,既不属于寒痹,亦不同于热痹,为外寒里热,寒热错杂之证。热痹局部红肿灼热,此类痹证局部并无红肿,外观与风寒湿痹无甚差别,局部亦喜温熨。但有舌红苔黄,溲黄便干,脉象有力等内热之象。这是外有寒束,内有热蕴,寒热相互搏结,故疼痛甚剧。对此类痹证,应采用外散里清之法,我将散外寒、清里热之川乌、石膏合用,屡见卓效。处方:川乌15克 石膏15克 桂枝5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生地黄10克 苍术10克 秦艽10克 威灵仙10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方中川乌驱逐外寒,以解内热被郁之势;石膏清解里热,以除寒热互结之机;桂枝、威灵仙、苍术、秦艽疏风散寒燥湿以助川乌疏散之力;生地黄、知母、黄柏清热凉血以资石膏内清之功;赤芍、川芎活血通络,使外邪解,血脉和,内热清,诸症自愈。如赵姓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两手指间关节变形,呈梭形肿大,肩关节不能抬举,形寒怕冷,小便短黄,口苦,舌红苔黄,脉沉细。曾服散寒通阳之品,痛不减而口苦愈甚,而投上方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6剂后疼痛缓解,口干口苦亦罢。祛湿毒利关节,萆薢晚蚕砂灵验《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验于临床,因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拘急痹痛者,确不少见。湿热伤筋之痹,常见全身痹痛难以转侧,肢体拘挛重着,或遍身顽麻,或见皮下结节,皮肤瘙痒,尿黄,苔腻或黄腻,脉濡。舌苔对本证诊断尤属重要。对于此类痹证,用药切忌重浊沉凝,宜选轻清宣化,流动渗利之品,使经气宣通,湿热分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体会,我认为祛湿毒,利关节,以萆薢、晚蚕砂为妙。处方:萆薢10克 晚蚕砂10克 桑枝20克 薏苡仁20克 滑石10克 黄柏10克 苍术10克 防己10克 牛膝10克 木瓜10克。方以萆薢、晚蚕砂祛湿毒,利筋骨;薏苡仁、滑石淡渗利湿;黄柏、防己清热除湿;苍术、木瓜健脾燥湿;桑枝、牛膝疏经活络。曾治王姓患者,痹痛二年有余,手指不能伸开,双肩沉重不举,下肢拘急肿痛,步履艰难,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血沉30毫米/小时。舌红苔黄中剥。虽长期服用激素,迄未见效。投上方加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加减服用50余剂,痒除痛止,色斑消退,血沉降至16毫米/小时,活动如常人。缓拘急舒筋脉,桑枝木瓜效彰临床上还有一类痹证,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肌肉酸痛,屈伸不利,病程日久,寒热之象不甚明显。此乃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筋脉,气血流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治疗关键在于舒筋活络,使气血周流。应用桑枝、木瓜治疗,此两药之功,专去风湿拘挛。处方:桑枝20克 木瓜10克 海风藤10克 鸡血藤10克 络石藤10克 丝瓜络5克 海桐皮10克 五加皮10克 豨莶草10克 路路通10克。全方集藤类药于一方之中,以桑枝、木瓜、海风藤、络石藤、海桐皮祛风通络,缓急舒筋;豨莶草、五加皮强筋利湿;鸡血藤、丝瓜络、路路通养血通络柔筋。本方既无大寒之品,亦无燥烈之药,用之对证,多能收功。有位瞿姓患者,罹风湿性关节炎十余年,最近两个月,两下肢沉重拘紧,步履不便,右上臂酸麻,抬举不利,大便不实,舌黯苔薄黄,脉沉细而涩。予上方加苍术6克,12剂后下肢拘紧感明显减轻,大便成形。以羌活易苍术,续进20余剂,上臂已能抬举。治顽痹开闭阻,麝香黄酒为引导痹证日久,引起瘀血凝滞,疼痛较剧,此为顽痹。其痛有定处,或关节变形,舌色紫黯。由于脉络痹阻,外邪与瘀血痰浊互相搏结,单用祛风去寒除湿之药,难以取效,应重活血通络,开通瘀痹,使气行血活,脉络通畅,使外邪始得外解之机。临证治疗我常以黄酒、麝香为引导。麝香通络散瘀,开关透窍,外达肌肤,内入骨髓,配黄酒通血脉以行药势。处方:鸡血藤10克 赤芍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川芎10克 香附10克 片姜黄10克 路路通10克 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 当归10克 桂枝5克 麝香0.15克(绢包) 黄酒60克(同煎)。方以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桂枝温通血脉;片姜黄、制乳香、制没药、桃仁、香附、路路通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如张姓患者,左臂外伤多年,麻木酸胀,顽痛不止,每遇阴冷加重。舌红少苔,脉细弦。予上方6剂,疼痛大减,守方加三七粉3克(冲服),续进6剂,疼痛缓解。补肝肾填精髓,当用猪脊髓熟地黄《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之发生,总由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久而不愈,更致骨弱血亏。所以治疗痹证,首先要摆正内外虚实之关系。初起或急性发作时,多偏于邪实;及至病久,症情呈慢性迁延时,多偏于正虚。要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初病宜疏散,邪净为务;久病当固本,扶正为先。凡久病入肾,邪深至骨,或精血内亏,肝肾不足之人,症见身体羸瘦,皮肤枯涩,疼痛掣骨,不得屈伸,痿弱履艰,舌红少苔,脉细者,纯用驱散无效,须用补益肝肾,填精补髓之法。精血内枯,骨乏濡养,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收功。每用猪脊髓、熟地黄等补填精髓之品,常获显效。处方:猪脊髓1条(洗净) 熟地黄10克 枸杞子10克 狗脊10克 酒当归10克 黄柏10克 苍术10克 白芍10克 牛膝10克 砂仁3克 甘草3克。方以猪脊髓、熟地黄填精补髓;当归、枸杞子滋补肝肾;狗脊、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柏、苍术清热燥湿;砂仁芳香醒脾,并能解猪脊髓之腥,使全方补而不腻。如治一位李姓患者,因患肾炎而长期服用激素,遂至关节疼痛,髋关节痛甚,行走困难,遇寒冷潮湿及劳累则痛增,摄X线片见骨质疏松,皮肤有散在出血点,消瘦,纳少,面色白无华,皮肤干涩,血色素9克,舌黯红,苔薄黄,脉细数。肾主骨生髓,由于骨髓不充,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治以填精补髓,固本缓图,服上方20余剂,关节疼痛缓解。壮元阳补督脉,生鹿角杜仲有功肾为水脏而寓元阳,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若肾阳不足,督脉失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经络,阻遏阳气运行。症见腰膝酸软冷痛,畏寒,甚至疼痛不能屈伸转侧,遇天时阴雨,气候寒冷则痛剧,舌苔白,脉沉。此乃阳虚邪恋,虚实互见之证,以生鹿角、杜仲合用,最有功效。生鹿角壮元阳补督脉,行血辟邪,杜仲为之使。《本草汇言》指出:“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处方:生鹿角10克 杜仲10克 肉桂3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桑寄生10克 川续断10克 牛膝10克 独活10克 熟地黄10克 枸杞子10克。方以鹿角、杜仲、肉桂、仙茅、仙灵脾壮元阳补督脉鼓动阳气;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以刚柔相济;桑寄生、川续断、独活、牛膝祛风除湿,强健筋骨,合为扶正祛邪之剂。如有一位纪姓女患者,腰脊疼痛三年,转侧活动不利,遇寒则痛剧,白带清稀,面色青白,头晕耳鸣,舌淡脉沉细。上方加菟丝子10克,6剂后腰痛明显减轻,下肢转温,略觉口干,加生地黄10克,续进12剂,诸症平。益心气调营卫,选用黄芪五加皮痹证迁延日久,可由经络而侵及脏腑。心主血脉,若脉痹不解,内舍于心,可以引起心脏病变,影响血液运行。症见心慌气短,面无华,营卫不固,易于外感,关节疼痛,舌黯,脉细或结代。此类患者,心气心血俱不足,心脉瘀阻,营卫失固,极易感邪。治宜补心气,调营卫,从本缓图,不可过用疏散,强求速效。黄芪和五加皮,益气强筋,固表除痹,标本兼顾,为治疗本证必选之品。处方:黄芪10克 五加皮10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5克 酒当归10克 桂枝5克 红花10克 鸡血藤10克 牛膝10克 桑枝15克 桑寄生10克。方以黄芪、党参、甘草益心气以资脉之本源;五加皮、牛膝壮筋骨以御外之风寒;桂枝通阳气和营卫;当归、鸡血藤、红花养血化瘀通脉;桑寄生、桑枝蠲痹止痛。全方旨在扶正以固本,实卫以达邪。曾遇一王姓患者,患风湿性心脏病5年,平素极易感冒,下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心悸、胸闷、气短,下肢稍现浮肿,舌尖红,苔薄,脉细数。以上方加萆薢、晚蚕砂各10克(包),12剂后浮肿消,心悸减,关节痛缓。唯动则气短,去萆薢、晚蚕砂,加丹参15克,调治半年,关节疼痛未再发作,感冒亦少。备注:本文选自《董建华临证治验录》,董建华原著,董乾乾、饶芸整理,中国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图片、文字均源自网络,特表谢意。如有意进一步深入学习,请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sl/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