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创办航校,飞机和航材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当时,日寇遗弃的飞机和航空器材大多散落在东北各地,为了不使这些飞机和器材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或遭到破坏,遵照党中央和东北局的指示,到达东北的航校筹建人员,在航校成立前后,一直把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的工作作为主要任务。
身负重任的共产党人抵达东北后,立即开始了他们的行动。他们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奔向东北各地,搜集飞机和航材。然而,那时的东北,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在战争的废墟上,创建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航校,谈何容易,找寻航材的使命远远比想象的艰难。
原东北老航校机械科长张开帙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到:
那时候我们一看到飞机就高兴,因为我们没有飞机啊。原来我们想象的东北飞机场很多,日本人投降各个机场里都有很多飞机,实际上不是那个样子。老百姓恨日本人恨了几十年了,到这个时候,该拆的拆,该破坏的破坏,轮子呢,拆下来装到马车上去,不行了割下来做凉鞋。
原东北老航校三期飞行学员吴光裕回忆到:
飞机呢,好的,苏联人捡“洋财”发“洋财”,他拿走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七零八落不太好的。
那时候的铁路也大都被日军拆毁,仅有的几根钢轨东歪西扭的躺在那里,根本运输不了什么东西。偶尔有完整的地段也只有几百米或几里路远。火车不能运,他们就肩扛马拉,有时途中遭到土匪、特务的袭击,便不得不停下来作战。当地政府也组织民工队、马车队,支援航校。老航校当时对外番号是“三一”部队,老百姓听不真切,又见拉的都是破烂飞机,零七碎八的东西,就称他们是“垃圾”部队。这支“垃圾”部队在转运途中像一支宣传队,沿途发动群众,又搜集和买到散落在老百姓家中的一些宝贵航材。
荒漠深山里发现被日寇破坏掩埋航材
把搜集到的每一架飞机、每件航材、每桶汽油运到航校
这些残破不全的飞机对于赤手空拳办航校的建设者们也如获至宝
东北人民把装在马车上的飞机轮胎卸下来支援航校建设
年11月16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山海关,25日占领锦州,直逼沈阳,东北局和“东总”遵照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于11月下旬从沈阳迁至本溪。航空队奉命由辽阳、本溪转场通化。转场时,能飞的飞机分批飞往通化,不能飞的20多架飞机,由陆路转运。没有机械运输工具,只好把机翼卸下装上大车,机身安上机轮,把机尾绑在大车车架上,用牛、马倒拖着走。一路山道盘旋,风雪浩歌。
在开往吉林通化办航校的数支队伍中,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走在最前面。这支队伍的成员身穿中日杂拌军装,用牛、马拉的大车倒拖着卸了翅膀的飞机,浩浩荡荡地在雪原上行进。上坡时,牛马的四蹄蹬塌了土石,在破败不堪的道路上,大车轱辘陷到坑里,这时大家就蜂拥而上,手推肩扛车帮、机头和牛马的屁股,一路向前推进。
这个奇特的画面,带着强大的精神光芒,火红的激情和苦涩的滋味,深深烙印在历史记忆中。
年年底,刘风等人在南满营口、大石桥、鞍山等地,搜集到十多架飞机和一些器材,交由姚峻、李熙川等负责运往通化。
年初,王弼、常乾坤等30多人,在由朝阳赴本溪途中,在铁岭附近的平顶堡发现了一个日寇遗弃的发动机翻修厂。这里有大量的航材和航油,经统计共有活塞式发动机多台(其中全新的80多台),航空仪表一百多箱,汽油数百桶,还有一些其它设备和零配件。看到这样多的器材,他们如获至宝。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下,他们动员了多辆大马车,先将这些航材和航油拉到威远堡后,再用小火车运至西丰。小火车马力不足,翻越山坡的时候,全体人员推着火车前进,在小火车能够开通的地段,他们把这些“垃圾”装上小火车,到西丰后又雇大马车拉运,途中辗转多公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常乾坤风趣地说:“人推火车,马拉飞机,写到空军史也是一大奇观。”
年2月,魏坚、路夫等人去东满一线调查机场设施和搜集航材,他们的足迹跑遍了敦化、延吉、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当时,这些地区的所有机场几乎都被日寇炸毁。只有牡丹江的海浪机场尚属完好,但也很不安全,有被毁掉的危险。魏坚等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上级领导做了报告,经努力,保住了这个机场。海浪机场后来成为航校教学训练使用的一个重要机场。
年2月中旬,张开帙等人在抚顺煤矿矿长唐开平的协助下,搜集到了20个车皮的汽油,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运到了通化。3月中旬,在东丰机场,又搜集到了三十多架残缺不全的日式九九教练机。4月中旬,在公主岭机场搜集到了30多台少九九高级教练机的发动机和数十具螺旋桨。5月下旬,又在哈尔滨双榆村机场接收了20多架日式双发运输机、隼式战斗机等。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将它们运到了牡丹江。
在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以及农村工作队和各野战部队的积极协助和大力支持。日寇投降后遗弃的航空器材,有些被老百姓拣回到了家里。当他们听说要建立自己的空军时,都积极踊跃地把拣到的航空器材捐献出来。一次,一个村里召开的搜集航材的动员大会还没结束,就位老大爷上前说:“同志,我家有三个汽油桶,你们去看看,能用的话就拿去吧。”紧接着,又有许多群众争先恐后地挤上前来,这个说家里有几个飞机仪表,那个说家里有两个飞机轮子,都愿意把这些东西捐献出来。
为赴各地搜集航材,由“东总”签发的中俄文军用证明书
为了搜集到更多的飞机和航材,航校筹建人员千方百计,想尽了办法。当他们在路上看到马车、牛车轮子的印迹有些像是飞机轮子时,就跟踪到老百姓家里,如果确是飞机轮子,就动员老百姓捐献出来或是用钱买下来。当时,最困难的是缺少交通工具,搜集到的飞机和航材运不出去。但是,困难吓不倒共产党人。没有火车、汽车运,同志们就用马车、牛车拉,就是靠这些笨重而落后的交通工具,把搜集到的飞机和航空器材一点点、一件件地运到了目的地。
马车拉飞机运输队启程
从年10月到年5月,他们在被日本侵略者摧残过的满目疮痍的黑土地上到处奔走,仅半年时间,足迹遍及东北三省的30余座城镇和50多个机场,据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各种日式飞机多架,航空发动机多台,油料数百桶,酒精多桶,航空仪表空仪表多箱,各种机床设备等物资多辆马车。这些成果,为航空学校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人们喜不自禁的望着摆在广场上的各种飞机和零部件时,心中也充满了辛酸。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的工作是在复杂动乱的形势下进行的,气候条件恶劣,日伪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土匪、特务活动猖獗,因此,搜集航材的同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一次,顾光旭在搜集航材时误入日寇“七三一”细菌部队试验室,身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脸麻了,落下终身残疾。还有一次,毛景新在搜集航材时,不慎被火车轧断了双腿。也有的同志在搜集航材时惨遭敌人毒手。
点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友谊
长按识别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sl/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