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地黄,拼音为XiānDìHuánɡ,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药材。它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还在现代医疗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这种药材的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还常被用于日常保健和食疗。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鲜地黄的多功能应用。鲜地黄,这一多功能药材,在传统医学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它不仅被誉为生地黄(《本草经集注》)或鲜生地(《本草便读》),更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留下了其独特的印记。这种药材源自玄参科植物地黄的鲜嫩根茎,采集时间通常在9月至月,有时也在春季进行。在挖取时,需格外小心,避免损伤其外皮,以防腐烂。采集后的鲜地黄,通常覆以干燥的泥土进行保存,这样随用随取极为方便。然而,一般而言,经过三个月的贮存后,其效用可能会逐渐减弱,不再适用。原形态植物形态可详见“干地黄”相关描述。
生境与分部地黄生长在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其新鲜的根茎形态纺锤形或圆柱形,略带弯曲,长度约为6至8厘米,直径约为5至厘米。外表呈黄红色,皮上带有皱纹和横长皮孔,同时还有不规则的疤痕。质地脆硬,容易折断,断面呈现肉质,颜色淡黄,具有菊花心的特征。
炮制方法地黄需用水洗净泥土和杂质后,再切成段状。其性味甘苦,偏寒性。在古代的一些药学著作中,对地黄的性味描述略有差异,但大多都指出了其寒凉的特性。
归经与功能主治地黄主要归入心、肝、肾经。它具有清热、凉血、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等症状。此外,地黄还可用于治疗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和血崩等病症。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地黄通常内服煎汤,用量为4至两;也可以捣汁或熬膏服用。使用时需注意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此外,还有一些配伍禁忌,如勿令犯铜铁器,以及避免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等食物同食。
复方的应用对于伤寒及温病初期应发汗而未汗出,导致内畜血,以及鼻衄、吐血后余瘀未尽、面黄、大便黑等症状,可以采用犀角地黄汤进行治疗。该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和牡丹皮组成,煎煮后分三次服用。
对于暑温病症,如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等,清营汤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它包含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和连翘等药材,同样煎煮后分三次服用。但需注意,若舌白滑者则不宜使用。
针对阳乘于阴导致的吐血、衄血,四生丸提供了解决方案。它由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和生地黄等量研磨成丸,服用时用水煎煮。
对于持续多日的吐血,可以采用生地黄汁与川大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将两者混合煎煮至半升后分两次服用。
若肺损导致吐血不止,地黄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包含生地黄汁和鹿角胶,先以童子小便煎煮,再加入地黄汁和胶末,煎至熔化后分三次服用。
若需补虚除热并治疗痈疖痔疾,地黄煎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它通过煮制生地黄并加入其他药材来达到这一目的。
对于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等症状,煮白粥时加入生地黄汁是一个简便的治疗方法。
若产后出现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等症状,地黄酒是一个有效的缓解方法。它由生地黄汁和益母草汁混合酒煎制而成。
对于消渴症状,地黄煎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它通过将生地黄、生姜和生麦门冬捣烂后煎煮成汁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坠马导致的伤折手足且疼痛难忍的情况,可以采用生地黄一斤与生姜四两的组合进行治疗。将两者捣细成末,再与一斤糟炒匀,趁热用布包裹后敷在伤处,冷后更换,这样既能先缓解疼痛,后续还有助于骨骼的整理。
接下来,我们看看各家对生地黄的论述:《汤液本草》中提到,生地黄与钱仲阳的泻小肠火药方同用,可以治疗小肠火并导赤。同时,它还能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诸经之血热、溺血便血等症状。
《本草汇言》则称生地为补肾要药,能益阴补血。它通过凉血补血来强健筋骨,对胎产劳伤也有治疗作用。此外,肾开窍于二阴,而生地能润泽二便。
《本草新编》中指出,生地能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对于热血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状,生地是主药,可搭配荆芥引经和三七根末止血。但需注意,生地不宜久用,血止后应改用温补之剂。如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脾胃大凉、泄泻和元气困乏。《本经逢原》中提到,生地黄在《别录》中被用于治疗妇人崩中血不止,以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等症状,均可以通过捣汁饮用来缓解,因为它能散血消瘀、解烦。此外,生地黄还可以治疗跌扑损伤和面目青肿,通过捣烂外敷即可见效。这些功效与《本经》中记载的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相契合。肝藏血而主筋,生地黄能凉肝补血,从而调和营血,使伤中自愈。同时,它还能散瘀血、解烦热,因此对于热血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状也有显著疗效。但需注意,生地不宜久用,以免脾胃大凉、泄泻和元气困乏。
《得配本草》中则指出,生地黄虽然被一些人误认为会妨碍胃部功能,但实际上它能够开胃。对于胃阴虚导致的胃气不运,生地黄能够滋阴清热,促进胃气的运行。在时行热症的治疗中,生地黄更是不可或缺的药物,它能滋阴清热,使汗出肌表而经邪解,便通腑邪出。此外,生地黄还能治疗火邪溢于阳明经、阳明腑热等病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生地或干地黄,并配合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本草正义》中指出,《别录》所记载的生地黄,因其大寒之性,新采者宜捣汁饮之。对于鼻衄吐血等症状,生地黄能直折其逆上之势,因气火升腾、挟血上逆者尤为适宜。然而,若失血已多,火焰已减,或气营两惫,则不宜使用大寒之药。此外,生地黄还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但此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固,虚症居多,实火甚少,单纯寒凉药难以止崩。诸失血宜于甘寒清火者,仅限于阴虚火动、邪焰鸱张、正气未衰、脉洪神旺之时。一旦失血过多,纵有余火未熄,亦非一味清凉所能奏效。若形神已馁、脉象已虚,则更需固摄扶元,不宜寒凉无忌。此外,生地黄虽能散瘀,但大寒之性不适用于所有失血症状,应谨慎使用。对于产后血上薄心闷绝等症,气逆上冲者宜降逆逐瘀,生地黄并非首选。同样,胎动下血等症状亦难泛用生地黄。对于跌扑损伤等瘀血留血症状,虽可外用清热定痛、散瘀消肿,但内伤有瘀者则需谨慎选用。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将新鲜的生地黄清洗干净并擦干,去除其外皮上的毛根和凹坑部分,之后用盐水彻底冲洗,晾干后切成薄片。将这些薄片放入经过消毒的研钵中,捣碎成糊状,并用4层消毒纱布包裹挤榨取汁,过滤后即可得到药汁。每斤鲜生地大约能取得50毫升的药汁。接着,每00毫升的药汁中加入克冰片末,搅拌均匀,使其成为%的混悬液。使用时,先用双氧水清洗患者的耳道,用消毒棉花擦干后,滴入2~3滴药液,并在外耳道内塞入一小棉球。每日或隔日进行一次这样的治疗。
经过临床验证,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的急性发作以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外耳道炎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在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症状消失的有2例,病情有所改善的有7例,无效的仅有例。同时,对于3例慢性中耳炎的急性发作和6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外耳道炎的患者(其中8例配合使用抗菌药物),症状消失的有5例,病情好转的有4例。此外,有的患者经过3~5次的治疗即可痊愈,且未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