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②古代医药家的实践。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
注:并非所有的药材都具有道地性。不同的生物体.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有些要求十分严格,有些要求不甚严格,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如蒲公英、雀卵等,分布较广,随处可得,又如桔梗适应范围广泛,也没有明显的道地产区。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
·徐大椿《药性变迁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
02
本草各论
川药
1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
川芎
ChuānXiōnɡ
川芎
别称: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生川军。
来源: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主产: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临床配伍
1.常与当归、生地黄、芍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用于肝郁气滞血瘀,胁肋胀痛,常与香附、白芍、柴胡等同用,2.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3.用于瘀血痹阻心脉所致的胸痹绞痛,4.常与红花、丹参、赤芍同用,如冠心Ⅱ号;5.用于火毒壅盛,气滞血瘀的痈疽肿痛,6.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外科正宗》透脓散;7.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尾、桃仁、没药等同用;
8.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常与白芷、细辛、防风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
四川省彭州市敖平镇是有名的“中国川芎第一镇”,川芎栽种面积在1.4万亩左右,占整个彭州川芎种植面积的50%左右,年川芎产量在吨左右。
平原地区栽培的川芎在栽后第二年的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收获,山区栽的7月中旬收获。择晴天,挖出根茎,抖掉泥土,除去茎叶。在田间稍晒水汽,运回及时干燥。晒干或者烘干均可。(以炕干为好)烘干时火力不宜过大,每天翻炕1次。2~3天后,根茎散发出浓郁香气时,放入竹笼内进行抖撞,除去须根和泥土,烘至全干即为成品。
炮制品
酒川芎
取川芎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时,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川芎片每kg,用黄酒10kg。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增加活血、行气、止痛作用。多用于血瘀头痛,胸胁疼痛,月经不调,风寒湿痹等证。
川贝母
ChuānBèiMǔ
川贝母
别称:川贝、贝母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主产:1.暗紫贝母分布于四川、青海。2.卷叶贝母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3.棱砂贝母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4.甘肃贝母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5.康定贝母分布于四川康定一带。
性味:苦、甘,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暗紫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
分类
来源
图示
松贝
卷叶贝母
暗紫贝母
甘肃贝母
青贝
炉贝
棱砂贝母
道地产区: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生长见习
川贝母原野生于海拔-米的高灌丛及草甸地带。当平均气温在5度左右时,就可以出苗,10-15度的时候,可以开花,14-16度的时候,果实成熟。川贝母十分耐寒,喜欢湿润的生长环境,喜肥、怕旱、怕涝,不适应高温干燥的种植环境。
采收加工
对于种子采收,一般在7-8月果实成熟时,分批剪下,脱粒立即砂藏,或者用布袋盛装,放在通风处供外地和次年使用。鳞茎的收获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当植株枯萎的时候,需要选择晴天,从畦的一端顺次序进行,尽量做到不伤及鳞茎。在采收之后,我们要将鳞茎洗净泥沙,除去心芽,加工成元宝贝,小的加成珠贝,装入麻袋,扎口,来回拉动使之相互摩擦直至残根脱落即可。
炮制保存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黄 连
Huánglián
黄连
别称:川连、鸡爪连。主产于四川、湖北习称“味连”“雅连”,主产于云南习称“云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主产: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痞满,呕吐吞酸;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临床应用
1.治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干姜、半夏,如半夏泻心汤;治胃热呕吐,配石膏,如石连散;治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配吴茱萸,如左金丸;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配人参、白术、干姜等,如连理汤。
2.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配木香,如香连丸;治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配葛根、黄芩等,如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湿热下痢脓血日久,配乌梅,如黄连丸。
3.治三焦热盛,高热烦躁,配黄芩、黄柏、栀子,如黄连解毒汤;治高热神昏,配石膏、知母、玄参、牡丹皮等,如清瘟败毒饮;治热盛伤阴,心烦不寐,配黄芩、白芍、阿胶等,如黄连阿胶汤;治心火亢旺,心肾不交之怔忡不寐,配肉桂,如交泰丸;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配大黄、黄芩,如泻心汤。
4.治痈肿疔毒,配黄芩、黄柏、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治目赤肿痛,赤脉胬肉,配淡竹叶,如黄连汤;治胃火上攻,牙痛难忍,配生地黄、升麻、牡丹皮等,如清胃散。
5.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如消渴丸,或配黄柏,以增强泻火之力,如黄柏丸;治肾阴不足,心胃火旺之消渴,配生地黄,如黄连丸。
重庆石柱
——中国黄连之乡
石柱黄连主要生产在石柱县黄水镇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原始森林区,该地区独特的气候、水质和土壤条件是石柱黄连的最佳生长区,年,国家农业部投资在黄水镇建立国家黄连GAP示范基地,该镇还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黄连交易市场。
采集加工
黄连采集一般于10~11月进行,收获过早,根茎水分多,不充实,折干率低,但又不宜过迟,如迟至翌年春季雪化后收获,植株已抽薹开花,养分被消耗,根茎中空,产量降低,品质差。宜选晴天先拆除荫棚,然后用二齿耙挖出全株,敲落根部附土,齐根基部剪去须根,齐芽苞剪去叶片,即得鲜黄连。分别收集根茎、须根及叶片,运回加工。
炮制品
酒黄连
能借酒力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多用于肝火偏旺,目赤肿疼。
姜黄连
能缓和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善清胃热呕吐。
萸黄连
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多用于肝气犯胃,呕吐吞酸等。
中药谜语
打一中药名
果在刺中央,
秋来满山冈,
核仁是良药,
安神作用强。
答案下期揭晓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anpia.com/mdpbz/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