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秋天
总是给人一种颓唐的感觉,
风是“萧瑟秋风”,
雨是“飒飒秋雨”,
更有“无边落木萧萧下”,
到处是“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
但也有人换个角度看秋天,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是的,
冷落清秋节也有“万山红遍”的枫叶,
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花,
也有萧萧梧叶送寒声,
更有“何须浅碧深红色”的桂花,
原来,
秋天从不止于凄凉,
自是一幅诗意画卷。
当桂花遇上古诗词,
原来可以这么美!
《鹧鸪天·桂花》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在飒飒秋风中,“可爱深红爱浅红”,“落英缤纷”的桃花不见踪影,杨万里深爱的荷花也渐渐“无擎雨盖”,原来,花开花谢间就已完成季节的转换,李清照很喜欢桂花,这种喜欢类似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
说起花的颜色,桂花没有特别绚丽的色彩,只有黄花配绿叶的清雅,在自然界争奇斗妍的百花丛中仿佛很吃亏,不过,花和人一样,不只有外在的艳丽,还有内在的品格,虽处迹远幽僻之处,但它的清香却可以久久停留,随着袅袅秋风,飘入人们心扉,这样的桂花在李清照眼中是“花中第一流”的存在,它不以色事人,而以芳香许人,宛如一位的君子,遗世独立。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那么多兰草来比喻君子美德,却偏偏没提桂花,为此李清照埋怨他“可煞无情思”,可见李清照对桂花的珍重。
屈原的君子品德令人敬仰,李清照千古才女的品格气质同样令人钦佩,而“秋花之香莫能如桂”,桂花自然是秋花之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了。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何尝不是李清照自己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的性格写照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读到这句,让人想起的,一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二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王建的中庭地白,写出了月色皎洁之美,中秋月色皎洁之下,一切应该是安宁静谧的,几乎没有人会留意到那月光下还有栖息着的鸦鹊,它们原本喧闹不停,被月色的静谧美好吸引着安然入睡。
秋夜澄明,自有一股清冷气息,夜深知露重,秋露无声之中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此时万籁俱寂的秋夜,诗人仰望夜空中的月亮,进一步揣摩,月亮中是否也会有这样一棵桂树?那露水是否也打湿了桂花呢?
这首诗不是专门写桂花的诗,但是“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却用桂花烘托出了十分丰富和美的意境,那秋露的轻盈无迹,那桂花的清雅,也让人联想到月宫中的吴刚和玉兔,还有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留给人们的是悠远且美好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让人联想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万家团圆的中秋夜,在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日子里,诗人在望月怀人,但他却没有直接表达思念之情,而是委婉地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
其实在月圆的日子里,望月怀远,望月怀人的有很多人,正如苏轼所说,何时长向别时圆?他们有的思念妻子,有的思念兄弟,有的思念父母,但作者有点无理至极,他觉得自己的秋思最浓,也最深,因为此刻他帐然于家人离散,我们知道自古多离别,怎么可能只有作者一人有秋思呢?那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一起撒向了人间……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枕上诗书系列全4册套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诗词精选精选¥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从首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李清照写的是自己大病初愈后的一些列活动。
因为大病导致自己头发白了许多,同时也掉了很多,不过易安并不打算悲观消沉,而是乐观以对,既然头发萧萧,两鬓已斑,那就别管了吧,还是过好以后的每一天要紧,此刻月亮初升,病人是不能睡得太晚的,这里的残月当为“下弦月”,卧看残月上窗纱,描绘出一种漫不经心,心情闲散的感觉。人儿斜卧,残月初上,如此闲静的心态下,词人把白发已生的忧愁抛之脑后,只享受难得的乐事。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
此刻再加上缕缕清香弥漫盈室,一种闲静的气氛油然而生。
既然有闲,便要“消”,总要做些事情打发时间。而消遣时光,对于病人来说,最好就是看书,散诗和赏景,“闲处好”是说只有闲暇时才能漫不经心地悠闲看书,另一种说法是闲暇时只能看点闲书,看得也很随意,消遣罢了。
对于成天闲散在家的人来说,偶然碰上一次下雨天,可以给平平无奇的日子带来不一样的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所见极是。
诗词的结尾将木犀(桂花)拟人化,说花终日向人看,其实是李清照终日对着桂花看,以桂花的多情来衬托人的多情。“酝藉”是说桂花温雅清淡,“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旧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
桂花是一种花瓣小颜色淡黄的花,不比牡丹用浓艳色彩夺人喜爱,也不像桃花那样绚丽多姿,它的香气是于徐徐轻吐中,给人带去含蓄的芬芳。
李清照这首词语言朴素白描,情韵深长。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露珠晶莹剔透如玉一般,就这样一颗一颗从月上洒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宛若人间仙境,以往写中秋的诗词不是虐待思亲愁绪,就是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凉。比如“中秋谁与共孤光”,再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这首诗却没有丝毫忧愁。
联想到作者的人生经历,可知,作者前一年高中进士,金榜题名,处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东游时期,作者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自然没有忧愁别绪,也没有惆怅,将中秋赏月赏桂的传统习俗写得富有诗意,诗中一大部分联想,把寂静用俏皮的方式表达出来。万籁俱寂之中,桂花飘落是微乎其微的声音,基本听不到。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宋之问写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人们诗意地认为桂花是月中树,那里面有嫦娥,诗人给飘落的桂花设计了一个诗意的来处,那便是广寒宫中的嫦娥给的。让人读后不禁对古人的中秋夜多了几分诗意的神往。
/
朋友们,
春有十里桃花,灼灼其华,
夏有十里荷花,香远益清,
秋有三秋桂子,温雅清淡,
在一季有一季的花开花落中,
我们也可以体验“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的怡然自得,
只要你想,
便能寻一刻安然闲静!